肯定祖父母節 重建倫理社會
【台灣醒報記者林永富特稿】教育部最近推祖孫感情,先後訂了祖孫週及祖父母節,希望喚起傳統祖孫三代情感及社會尊重老人氣氛,用意值得肯定,不過教育部在說詞及做法上尚待加強,不能只把祖父母當成父母親代理人,讓他們送文具、帶上學,反成為照顧孩子的保姆。
依據教育部次長吳財順的說法,祖父母節是考量高齡化社會之下,超過65歲老人逐年增加,為促進祖孫感情及帶動社會尊重老人風氣,訂在暑假最後一個週日為祖父母節,希望三代能一起聚會吃飯,讓祖父母送文具給孫子,在國小或幼稚園開學時,也可帶著孫子上學。
教育部制訂祖父母節的點子,立意及出發點固然良善,不過根據教育部的說法,及將日期訂在暑假,難免遭外界質疑只是把祖父母定位在幫父母帶小孩的角色,讓父母親把教養子女的責任推給上一代。
誠如學者台大教授馮燕受訪時所言,祖父母帶孫子多出於無奈,訂祖父母節重振家庭倫理,不如訂定家庭節放假一天,全家團聚才有意義。且以祖父母送禮物、帶孫子上學,完全是幫父母卸責合理化,說法及做法並不適當。
吳財順還指出,教育部將規劃祖父母可免費帶孫子去科博館、海生館等公立館所遊玩。構想很好,但不要僅限於祖父母日當天,而是平常日就可以免費,會更有意義。
此外,以學校系統來執行,效率會比家庭自行推動好,例如將祖父母節的用意編入教科書教材,以如同母親節的重視程度來推廣祖父母節,這個節日在學期期間可能更容易推動。
另一方面,推動祖父母節也要有健康的祖父母,政府對高齡化社會的政策就需更加著力,配套政策像是鼓勵老人三代同堂措施、老人健康照護方案、老人再學習管道等,都需要其他部會配合。否則只是強調這一天吃飯聚餐,送孫子上學,仍無助於重建家庭倫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