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外籍旅客來台「加值」 靠硬體不夠 管理者需國際觀
外籍顧問建議桃園機場擴建第三航廈,交通部次長葉匡時表示:交通部不會「為了擴建而擴建」,也不會「因為擴建而影響飛安」。他認為:桃園航空城的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是增加旅客量、並產生加值效果。葉匡時認為:未來航空城的領導人,不但要管好機場,更應該具備國際觀和行銷能力。 (彭群弼報導)
桃園機場預定年底改制為公司,究竟只是換面招牌,還是要徹底的改頭換面?
對此,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表示:桃園機場需要創造更多的價值,讓旅客願意停留,並進一步產生商機,舉例來說,台灣擁有兩岸豐沛的設計製造產能,產品、半成品或零件,常成為國際買家下單的對象,如果可以發展航空城成為國際買家的重心,透過舉辦許多的展覽及交易會,讓國際大廠的採購人員可以來台,完成採購。此外,對於轉機旅客,也可以考慮把故宮搬進航空城裡,只需要短短幾個小時,就可以體驗中華文化之美,增加利用台灣作為轉運地點的誘因。
葉匡時說:目前國籍航空利用台灣與歐美長程航線及東南亞航網的銜接,提供旅居歐美的東南亞裔人士的轉運需求,的確發展出一套營運模式,但是除了這些傳統的轉運需求之外,也可以考慮發展出更具備較高利潤,或帶來更高附加價值的內容,吸引旅客來台。
他認為:;這些除了需要整體規劃之外,也需要具備國際觀及行銷能力的航空城領導人來負責,特別是對外國際行銷,他承認:傳統的公務體系之內,並不容易找到類似的人才,但受限許多主客觀因素,目前僅副總級容許非本國籍人士,將是未來桃園機場轉型為航空城的一大挑戰。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