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三,如果有人要你重新預估一次,或許你該多想一下再回答...
所謂多想一下,指的是要想看你的目的是甚麼:接到那工作或是維持你的專業性。
你要堅持自己的預估正確而不願意下調到【期望區間】中,好的狀況是你被不斷的要求重新預估。 壞的狀況,是對方可能會找別人來做這案子。 比方說阿婆就又跑去問了我旁邊的高中生。
若做不做都沒差,那當然詢問者最後找誰都沒差。 可是若這案子是你夢寐以求的,那當別人來問第二次時,可能心裏要【響一下警鐘】。
啟發四,改變預估值,不表示事情會順利完成
通常老闆硬要多問幾次,總會有機會得到一個【想聽的答案】。 可是,預估值再怎麼樂觀、計畫上的數據再好看,也不表示最後那時間會實際發生。
計劃書可以漫天扯謊,可是一旦專案開始,一切還是得打回原形。 阿婆在大坪林時雖然因為那「五分鐘的答案」而開心不已,可是最終她一定需要【更多的時間】才會見到她朋友。 屆時她朋友還有沒有在那邊等她,實在是很難說的…
預估時聽到的快樂是一時的,能把案子順利做完的快樂才是長久的。
啟發五,不過,有時候其實最後並沒人在意真正的時間
有時候事情其實也沒這麼嚴重。 以阿婆為例,就算她最後又花了十分鐘才見到朋友。 只要她朋友還耐心的在那邊等,也沒警察來對她朋友開單,其實也就沒事了。 反正只要朋友見到了,她再也不會記得【過程中】花了多久。 不過,她會記得那位樂觀又好心的高中生,也會生氣那位冷淡又亂講時間的大叔。
這也是為何管理制度亂七八糟的公司,每次沒甚麼計畫的PM都會被繼續重用;可是想很多的PM卻很容易黑掉。 因為老闆會記得一開始拍胸保證能順利完成的人,也會討厭那些說實話的人。 客戶會找誇下海口的廠商,而且有可能因為沉沒成本而忍受中間不順利的過程,但不一定會接受一開始就開價(時間)踏實的廠商。
不過,誠實策略也未必沒有回報。 當你做的事情專業度很高、失敗代價很高、或是對方確實嚴謹時,誠實策略其實是好事。 而且這也可以是一個篩選門檻,隨便只想聽樂觀預估的客戶,專案進行中的利害關係人管理,通常比面對嚴謹的客戶來的困難。 他們容易發散,變更控制很困難,變更造成的成本未必能回收,甚至完成後的收款也可能較麻煩。 所以客戶(老闆)挑人,你也可以以此為門檻反過來挑他們。
啟發六,大家都渴望做的案子,預估值會極度樂觀
當你一路看下來到這裡,你應該也會知道。 當面對創新或研發案,所有人都想參與時,專案團隊中的【所有成員】更會傾向樂觀以對。 工期預估盡量短、風險預估盡量少、成本預估盡量低、技術難度都能克服、市場不明之處也略去不談。 尤其是一些新創公司的團隊在談自己正在進行的案子時,更有這樣的傾向。 所有你提出的問題,新創公司的PM或是負責人都跟你講那「不是問題」。
所以你若是主管、是老闆、或是背後的投資人(如創投、或新創公司的投資人),在這部分恐怕你得比他們冷靜,也得多潑冷水。 如果你更樂觀,甚至老去詢問「能不能更提早」,那大家都開始瘋狂樂觀下,這結果恐怕很難有好的了。
另外,你若是主管(或主管以上的角色),那你應該還要有個啟發七:
啟發七,主管其實最應該冷靜以對…
A. 規劃應該要考慮最壞狀況,而不是考慮最佳狀況。
B. 要盡一切力量看到最糟的可能。
C. 鼓勵透明度,讓大家幫忙潑你冷水,這才是在管理專案。
D. 累積歷史資料(工期預估以及風險),避免人心的樂觀傾向。
E. 建立能追朔過程的管理機制。 過程中要定期監看專案進度變化。 以避免誇口的員工會被你記得,可是誠實的員工你反而忘記他原本的提醒。
總之,主管應該是要悲觀以對的那個人。 要盡量鼓勵大家把問題揭露出來,能預先預警與預防,這樣案子才有可能真正順利完成。 如果只是不斷擠壓出一個漂亮的計畫,甚至搞得大家都樂觀以對,很容易產生確定勝利的心情,這時候就很危險啦~
以上文章轉載自《專案管理的生活思維》,與商周討論區的所有菁英讀者們分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