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本讀後感
劇本和影片我覺得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劇本可以使自己有較多的想像空間,能完全沉浸於幻想之中,好像自己就是劇中人物,因此使得我對於接下來的劇情產生耐人尋味之感,整篇故事內容環環相扣,劇情誇張但不偏離真實,嚴謹但也不失戲劇性,整個的故事脈絡清晰,而且扣人心弦,尤其是在底比斯王克里昂知道自己犯錯之後,可能會遭遇到的厄運,而心生恐懼的想挽回自己鑄成大錯的那一段更是精采連連,因為當他恍然大悟的時候,才發現皇后、王子和安蒂岡妮都悲慘的死去,當一切的一切都悔不當初之時,才悲痛且無奈的步入生命末端的不歸路,而這一連串的不幸,著實勾勒出希臘悲劇的精華之處,雖然只是透過文字,但就已經達到震撼的效果了,文字的刻畫可以帶領我進入一片與真實相被離的世界,以頁碼為指針,導引我穿梭於字裡行間,彷彿打破時空的阻隔,讓我真實的身處在故事中,做那個時代的見證人。
二、影片讀後感
影片則是有令人深刻的印象,因為讀完劇本再看影片的時候,因為已經對故事內容有大概性的了解,因此會著眼於演員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對於故事的鋪陳反到沒有那麼在意,而且每當演員演到情緒激動處,自己的心情不免跟隨演員本身來起伏,演出者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無不使我為之著迷,透過具體的影像比劇本更能達到震懾人心的效果,尤其是在安蒂岡妮不顧胞妹伊絲米妮的勸阻,執意要埋葬自己的哥哥,雖然當時她的哥哥背負叛國的罪名以及國家法令的不允許,安蒂岡妮在劇中對她妹妹動之以情和說之以理表達立場堅決的神態和動作,都能夠使觀眾和她心靈相通,而當她被關入墓窖時仍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依舊是大義凜然,那種她所散發出來的魅力也讓我感同身受,影片給我的渲染力較劇本強,但劇本給我的想像力則是比影片過之,兩相對照下,我就各取所長,以藉此豐富我內心深層的感受。
三、整體心得
作者以安蒂岡妮來陳述法律秩序與倫理道德的衝突,這也透露出了當時希臘社會在蛻變中所存在的矛盾與所面臨的挑戰,統治者固然要執行法令的規定,但是在立法的時候就要顧及到人之常情,不能只使法律變成統治的工具,法律的定義是要讓統治者和人民間成為一種契約關係,是保障雙方的權利,不偏向任何一方,且在執行法律效力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判刑的輕重,是否和其所犯罪行的份量相當,否則實屬不當,劇中安蒂岡妮的刑責就被判的太重了,以致天理不容,而反映到現實上,就是不被人民所接受,因而導致政權的崩潰,其實法律的正當性是必須與風俗民情相結合的,若是不這麼做,那定出來的法律也是擾民而已,而且人民也會一不小心就誤觸法網,而政府也就必須給予一定的懲罰,如此的話就喪失當初立法的用意了,法律的原意不是用來處罰人民的,而是用來嚇阻人民的,但是這種嚇阻作用是要順應天理民情,不是要制定出惡法,來制裁被當作壞人的好人,而是應該導正真正是壞人的人。
安蒂岡妮在故事中不僅扮演的是一個悲劇角色而已,她還穿針引線的表露出那個時候的時代精神,雅典的民主化就是這種個人對抗威權的過程所累積而成的,因此最後雅典才成為現代民主國家的典範,而作者只不過是利用悲劇的手段呈現當時雅典民主化的一部份而已,反映出若是君主不尊重民意,只是一意孤行的話,必然不會有好下場,劇中安蒂岡妮就是大多數民意的代表,都認同應該埋葬屍體,但克里昂卻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因而受到親人相繼身亡的報應,因此這也蘊含著君主必須尊重民意,若不如此,則這個政權不會長久的深層意義,雖然整篇故事是屬於悲劇,但這卻是雅典民主化的喜劇,因為若是沒有這種「陣痛」,可能後繼之君依然沒有警惕,而人民也只能任其擺佈,因此一個要長治久安的政權,就勢必體恤民意,成為一個尊重人民的政府,若是不如此做,還是會有很多個「安蒂岡妮」繼續挑戰統治者的權威。
三、結論
「安蒂岡妮」這部作品不管是劇本內容還是影片情節都各有所長,故事鋪陳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表現手法各異,著實都讓人有驚嘆之感,兩者對於人物的刻畫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把各種人物表現的栩栩如生,也讓讀者有雖不生在當時,但仍然對內容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這就是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再來「安蒂岡妮」是以悲劇的手法呈現出當時歷史的背景,也是對我另一項的衝擊,因為傳統上東方的文學著作大多是以喜劇作結,因此這部作品以悲劇的手法來陳述一段故事,不禁也讓我覺得新奇,使我可以從另一個面向來知悉故事內容中深層的省思,這不僅可以讓我研究雅典的民主化過程,也可以使我探討法律秩序與道德倫理互為表裡的關係,因此我認為「安蒂岡妮」不僅是一部劇作而已,在這段故事的背後中我也看到了另一個定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