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劇本讀後感

劇本透露出女性主義的萌芽,諾拉原本也只是在大社會中屈服於男人的女人之一,但是當她意識到他的丈夫在臨危時根本只在乎他的名譽而已,絲毫沒有考慮到他妻子的感受,而在柯洛斯塔把借據退回來時,海爾默則是又擺出一副愛妻的模樣,此時諾拉忽然領悟到她自己在未婚時是父親的玩偶,等到結婚後自己又是丈夫的玩偶,完全不能有自主的意思,因此最後她是選擇要貫徹自己的理念,要對自己負責,因為必須要先能對自己負責,才能對家人負責,但這不是自我中心主義〈egotism〉,反而是在實踐個人主義〈individual〉,事實上這齣劇本所寫出的故事只是社會上的一個縮影,因為當時整個社會都把女人當成玩偶,劇中諾拉只是在取悅她的丈夫而已〈跳舞、唱歌等等〉,完全沒有自己的自主性和尊嚴。

 

海爾默平時對諾拉的那些暱稱〈小松鼠和小雲雀〉,和在當他擔心自己名譽被破壞時,對諾拉說出的重話〈妳遺傳到你父親的一切缺點〉,前後反襯,實在是一大諷刺,由此更可看出大男人沙文主義和自私的心態,其實海爾默自己也是整個大環境的玩偶,因為他自始至終都不明白為何諾拉會不再聽他的話,他深陷於父權主義的魔咒之中,因此也迷失了自我,只是隨著流俗走,根本沒有考慮到另一半的真實感受。

 

而林德太太的出現不僅勾勒出整篇故事的前因後果,更引導出故事的關鍵所在〈借據上的簽名是諾拉偽造的〉,劇作手法實為特別之處,和以往的直接敘述事件發生過程有別,這更增添內容的故事性。劇末用來敘述劇中人物關係的牽連全都落在「信箱」上,每個人物的行為和事件的發生都深受信箱的影響,當然最後諾拉向海爾默攤牌,也是因為這個禁忌的「潘朵拉盒子」被打開了,而這樣的鋪陳方式也增加了故事的戲劇張力,而故事性和戲劇張力使得這本劇作更是高潮迭起,驚嘆聲也是前仆後繼。

二、結論

劇本的描述技巧非常細膩,從文字的刻畫就可以看出劇中人物的神情及內心感受,例如:當科洛斯塔威脅諾拉要把她偽造簽名的事告訴她丈夫時,易卜生不直接寫諾拉內心惶恐,而是寫說她一下忙起針線活,一下忙著裝飾聖誕樹,好描繪出諾拉是想藉著忙其他事來轉移對這件事的驚嚇。而在談到諾拉對藍克以及諾拉對科洛斯塔間的關係時,是以信箱為主軸來鋪陳,不管是藍克黑色十字架的告別信,還是科洛斯塔的威脅信都是透過信箱來使故事繼續下去,這種以物來貫串故事脈絡的手法,更有別於一般以人或事來陳述故事劇情,且這樣的筆法更加使內容有趣,因為何時信箱會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都無法預期。

 

易卜生也對人性的描摹非常生動,例如:當林德太太在諾拉家中見到科洛斯塔時,她立刻撇過頭去,不願見他,這就指出他倆是認識的,而且關係還很尷尬,結果事後證明確是如此,作者再再利用這種手法,來作為整個故事的舖陳,以及人與人間相互關係的表達,再加上他以寫實的筆法來陳述一件事情,因此會獲得很多人的共鳴,雖然作者撰述的事情是發生在一個平凡的中產階級家庭內,但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卻震撼當時的社會,就算以現在的角度來看,還是會對人們的觀念存在某種程度的影響。

 

本劇透露出來的訊息至今仍會給社會很大的衝擊,劇中呈現的意念,就是女性主義的抬頭,也就是要進行對父權社會制度的反思,諾拉勇於破除父權主義灌輸她的迷思,她打破這個藩籬,活出真實的自己,離開了海爾默,但是結尾卻沒有說出諾拉後來生活如何,這個地方應該再做描述的,因為結局若是諾拉獨自生活的非常愉快,如此更能點醒其他仍沉醉在大男人主義下的女人們,也更能達到易卜生所期望的效果,因此這也給了到現在還逃不出活在男人陰影下的部份女人們一個當頭喝棒。

諾拉勇於背離海爾默的意思,離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獨立自主,是一種她對自我認知的覺醒,她體會到不能任何事都任由男人擺佈,必須要活出自我,並尋找睽違以久的尊嚴,她打破那種凡是以男人為尊的沙文主義,努力找出屬於自己的路,不要永遠依附男人,因此雖然她拋家棄子,但這也是奠基在她必須尋回自我,才能對家人負責的原則下所做出的決定,雖然劇末並未提及諾拉之後的處境,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女權主義啟蒙的第一步,就算是以當代的角度來看還是會給人們帶來衝擊,因為不管怎麼說,雖然現在人人都高呼要保障女權,但社會現實還是一個以男人為尊的社會,不論是在官場上或是傳統觀念被認為是男人才能擔當的工作上都還是存在著對女性的歧見,縱使立法保護女性〈保障產假以及其他女性員工保障等等〉但還是或多或少有些女性的權益會被埋沒,況且根據調查女性員工不滿女性上司的指數高於女性員工不滿男性上司的指數,因為女性上司大多認為自己是靠努力才當上主管的,因此會把對自己的標準投射在女性員工上,希望她們也能夠爭氣,但這樣卻造成她們的壓力,而男性上司則是都會把自己的功勞歸功於原來上司的提拔,因此等到他當主管時,較不會有特殊標準對待自己的部屬,由此可見要使男女平權,是必須要有整個大環境的配合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vin 的頭像
    Kevin

    廣告和演藝案子

    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